索引號: | 113417230032546638/202506-00050 | 組配分類: | 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展示傳播活動 |
發(fā)布機構(gòu): | 柏墊鎮(zhèn) | 主題分類: | 綜合政務(wù) |
名稱: | 柏墊西塢馬燈入選第五批省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 | 文號: | 無 |
生成日期: | 2025-06-26 | 發(fā)布日期: | 2025-06-26 |
關(guān)鍵詞: | 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展示傳播活動 | 有效性: | 有效 |
西塢馬燈傳百年 清風再拂舞翩躚
無論何時,只要聽說什么地方有西塢馬燈在演出,男女老少都會從四面八方成群結(jié)隊地前往觀賞,以能得到古老民間藝術(shù)的熏陶為一大樂事。自1864年至今的一個半世紀以來,西塢馬燈在傳承的過程中,不斷改革、創(chuàng)新,這一古老的民間傳統(tǒng)藝術(shù)正煥發(fā)著新一輪精神風貌,在新農(nóng)村文化建設(shè)中綻放著耀眼的光芒。
西塢馬燈制作
竹篾扎成馬頭、馬身,再以彩紙裱糊而成,表演時將其掛在表演者腰身前后,馬腹兩側(cè)再圍以彩布,似人騎馬狀。馬隊周圍附以四大妖、四小妖、上八寶、下八寶和云燈等出燈。
一般演出是六匹馬,扎馬很有講究,六匹馬有三種型號,分老馬1匹、牛馬1匹和子馬4匹,老馬個頭最大,牛馬略小,子馬最小,它們的比例大約是10:8:6。對于為什么單單扎六匹馬,這六匹馬分別代表著洪秀全的六個王,老馬是天王,即洪秀全,其余五匹馬是東王、南王、西王、北王和翼王,而騎馬人和馬夫頭上包的都是紅頭巾,這正與太平軍的穿著要求相吻合。
總共扎制的有六匹馬,其中一匹略大一些的為老馬,一匹二馬,四匹小馬,有排字用的云朵、花瓶、上八寶(即:雙錢、雙劍、雙笛、筆定、犀牛角、夜明珠、神書、如意板)、下八寶(即:蕭、寶罩、花籃、雙鋒劍、芭蕉扇、云牙板、藥葫蘆、魚布筒)、龍虎獅象(即:蚌蚌、烏龜、獨腳龍、大鯉魚),四小妖(即:孫猴子盤仙桃、小龍、小鯉魚、鯉魚跳龍門),另外還有盾牌、牌燈(即:演出單位名稱)、木制戰(zhàn)刀、紅纓槍。
西塢馬燈表演
玩燈的演員中有兩至三人是成年人,其余演員都是十二、三歲的兒童,有男有女,騎老馬的演員頭戴王冠、身披戰(zhàn)袍,代表領(lǐng)袖總指揮;二馬演員頭戴軍帽,身披戰(zhàn)袍;代表統(tǒng)兵元帥,四匹小馬演員頭包紅色的頭巾、身披戰(zhàn)袍;馬夫頭包紅色頭巾,身穿士兵服,手拿紅纓槍。馬燈在進村莊時,馬燈隊伍前后各有一套鑼鼓齊鳴,浩浩蕩蕩,好不熱鬧,先是按百姓居住至下而上的順序拜門子,到夜間打坐場,再玩出一些有名堂的燈故事來。
西塢馬燈表演起源
西塢馬燈起源于1864年7月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后,太平軍中有兩位在戰(zhàn)場被打散了的將士幸運地躲避了清兵的追殺。為了活命,他倆改名換姓逃到了廣德大南鄉(xiāng)西塢的深山中,并隱居在西塢,他倆的化名是王銀根、王雁隆。為了紀念太平天國運動,緬懷他們的領(lǐng)袖洪秀全和太平軍將士,同時也避免與清政府當局的直接沖突,他倆挖空心思,仔細推敲,利用金花姐、銀花妹、鐵板橋得道的神話傳說,制作和編導了馬燈故事,通過吟唱和馬燈表演這一民間藝術(shù)形式,在各地巡回演出,讓人們永遠記住中國農(nóng)民起義領(lǐng)袖洪秀全及其領(lǐng)導的太平天國運動。
后來王銀根、王雁隆相繼歸天,為了將馬燈藝術(shù)傳承下去,二老居住在西塢的開門弟子陳興發(fā)、王九成,謹遵先師遺訓,教導后學弟子們將這門藝術(shù)世世代代傳承至今。
西塢馬燈歷代傳承
歷代傳承序位是:
神位———金花姐、銀花妹;
第一序———王銀根、王雁??;
第二序———陳興發(fā)、王九成;
第三序———吳云林、吳云合、何家聲、何家萬;
第四序———吳同發(fā)、王煥春、吳廣發(fā);
第五序———何家寶、何學良、李存林、吳同順、吳文平。
這就是西塢馬燈的起源與延續(xù)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